筆者有幸侍診全國名中醫(yī)郭劍華主任中醫(yī)師左右,,目睹郭師運用半夏瀉心湯隨癥加減治療脾胃病取得良好治療效果。現(xiàn)擇取典型案例介紹如下,。
1 呃逆案
白某某,,女,52歲,,2018年7月10日初診,。
患者反復打嗝1月余,且呈陣發(fā)性,、反復性,,經多方治療無效前來就診。癥見頻繁打嗝,,胃脘不舒,,脅肋脹滿,口干口苦,,惡心反酸,,大便時干時溏、日5-6次,,每于進食后感腹部不適,,脹滿而痛,喜暖,。舌紅苔薄黃膩,,脈弦滑。郭師辨為“寒熱錯雜,、肝胃不和”之呃逆,,治以辛開苦降、和胃降逆,,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,。處方:黃芩10g、法半夏12g,、干姜12g,、黃連10g、黨參15g,、炙甘草6g,、大棗10g、茯苓30g,、陳皮10g,、藿香15g、山楂15g,、郁金12g,。用法:5劑,水煎取汁分早中晚服,,日1劑,。
2018年7月15日復診:患者自訴腹部脹滿明顯減輕,打嗝及口干口苦消失,,大便次數日2-3次,。再服5劑后諸癥基本消失,,隨訪半年未復發(fā)。
按語: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,,以氣逆上沖,,喉間呃呃連聲,聲短而頻,,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的病證,。呃逆古稱“噦”,又稱“噦逆”,。多因飲食不當,、情志不遂、脾胃虛弱等所致,。呃逆的病位在膈,,病變關鍵臟腑為胃,并與肺,、肝,、腎有關,其產生呃逆的主要病機為胃氣上逆動膈,。本案患者主要是由于中焦寒熱錯雜,、阻滯氣機,致使脾胃運化失全,、升降失調,、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呃逆。取其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,、和胃降逆之功,,方中法半夏散結消痞,降逆和胃為君,;干姜辛溫散寒除痞,,黃苓、黃連苦寒泄熱為臣,;佐以黨參,、茯苓、大棗甘溫補脾氣,,陳皮,、藿香、郁金疏肝和胃降逆,,山楂增強除脹散結消痞之功,;炙甘草調和諸藥,為使藥,。諸藥共用以達“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,,辛苦并進以調其升降,,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”的作用。
2 腹瀉案
韋某, 男,,63歲,,2018年9月11日初診。
患者于10年前患者無明原因出現(xiàn)腹部墜脹,,大便一日5-8次,質稀,,瀉后稍減輕,,自服藥物(具體不詳)未見好轉,1年前就診于深圳某醫(yī)院,,腸鏡檢查診斷為“直腸息肉”,,經手術治療后癥狀稍減輕,但仍感腹部墜脹,,腹瀉,,大便稀溏。2018年2月復查腸鏡未見明顯異,!,,F(xiàn)癥見胃部脹滿不舒,伴有腸鳴矢氣,,噯氣納差,,大便稀溏,口干約苦,,舌苔膩而微黃,,脈弦滑。郭師辨為“寒熱錯雜,、氣機痞塞”之痞證,,治以寒熱平調、和中消痞,,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,。處方:法半夏12g、黃芩10g,、黃連6g,、干姜12g、黨參15g,、大棗9g,、炒白術15g、香附9g,、炒枳殼12g,、焦山楂15g,、炙甘草6g。用法:5劑,,水煎取汁分早中晚服,,日1劑。
2018年9月16日復診:患者自訴胃部脹滿不舒明顯改善,,口干苦消失,,納可,大便約稀溏,。效不更方,,再予以原方15劑以鞏固療效,隨訪半年未復發(fā),。
按語:痞證是指胸腹部脹悶不適而外無硬結之形的癥狀,。多因飲食不化、氣郁痰凝,、脾胃虛弱,,導致健運無力、升降失常而成,,!夺t(yī)學原理·痞滿門》:“痞之為患,乃胸中之氣不得通泰之謂,,!瓋扔X痞悶,外無脹急之形,,!北景富颊邍啔饧{差,大便稀溏,,口干約苦,,舌苔膩而微黃,脈弦滑,,此為寒熱錯雜互結于中焦之征象,,因脾胃升降失常,氣機痞塞不通而導致胃部脹滿不舒,。方中用苦寒之黃芩,、黃連泄熱而和胃,苦溫之白術健脾益氣,、燥濕利水,,配辛熱之半夏、干姜祛寒而散結,香附以通暢氣機,,炒枳殼理氣寬中,、行滯消脹,焦山楂行氣散瘀,,再用黨參,、炙甘草甘溫而坐鎮(zhèn)中州,補益脾胃以復其升降之職,,如此寒熱并用,,辛開苦降,陰陽雙調,,共奏和中消痞之效,。
3胃痛案
石某某,女,,60歲,于2018年12月3日初診,。
患者因胃痛不適伴全身酸軟乏力10月前來就診,。既往有“甲狀腺功能減退、頸動脈硬化,、胃竇炎”病史,,平素喜暖怕冷,手足不溫,,自服參膠等補益之品,,但諸癥并無改善。現(xiàn)癥見胃脘脹痛,,嘈雜泛酸,,噯氣頻作,口干口苦,,納呆食少,,全身乏力,身體震顫,,大便不暢,,肛門墜脹,舌質淡紅,,苔黃膩,,脈弦緩。郭師辨為“寒熱互結,、胃失和降”之胃痛,,治以溫中和胃,兼清濕熱。方用半夏瀉心湯和苓桂術甘湯加減,。處方:茯苓20g,、桂枝12g、白術15g,、炙甘草10g,、干姜12g、黃連6g,、黃芩10g,、法夏12、大棗9g,、制附片9g(先煎1小時),、黨參15g。
2018年12月8日復診:患者訴胃脘脹痛,,嘈雜泛酸,,噯氣頻作、全身乏力諸癥明顯減輕,。原方加減繼服10劑以善后,,隨訪半年未復發(fā)。
按語:本案患者素體陽虛,,因過服溫燥而致中土寒熱互結,,脾胃運化失司,痰飲之邪由內而生,,方用苓桂術甘湯加附片以溫陽化飲,,配以半夏瀉心湯以寒熱并調,辛開苦降,,和胃調中,。諸藥共用以達寒熱除、胃氣順,、氣血調,、陰陽和,故諸癥除,。
4體會
半夏瀉心湯出自《傷寒論》,。《傷寒論》太陽篇149條曰:“傷寒五日,,嘔而發(fā)熱者,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,柴胡證仍在者,,復與柴胡湯。……但滿而不痛者,,此為痞,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,,!北砻鞅痉街髦紊訇栕C誤下而致的痞證,痞證以“滿而不痛”為主要特征,。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又名瀉心湯,。由半夏、干姜,、黃連,、黃芩、黨參,、大棗,、炙甘草組成,方中三組藥物各司其職,,半夏,、干姜一組辛溫除寒,黃連,、黃芩一組苦寒除熱,黨參,、大棗,、炙甘草一組健脾益氣。全方辛開苦降,、寒熱并用,、補瀉兼施,具有健脾益氣,、通調升降,、寒熱平調、消痞散結之功,。
郭師臨床擅用經方療疾,,常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治療“中陽虛弱、寒熱錯雜”之脾胃病,。郭師強調“脾胃為后天之本,,氣血生化之源”,只有脾胃健旺,,升降順調,,則中焦泌糟粕、蒸津液、化精微,,上注于肺脈,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,疾病多可自愈,。但隨著社會發(fā)展,人們飲食不節(jié),、起居無常,、作勞過度、少于運動,、壓力增大,,脾胃亦成“嬌臟”,不耐辛辣酸苦等刺激之品,,往往易犯“脾胃之疾”,。因此,郭師指出臨床中要根據患者具體臨床表現(xiàn),,權衡寒熱虛實,、臟腑經絡、輕重緩急,,調整寒熱藥物比例,,把握寒熱藥物劑量,平衡方證對應關系,,注重顧護脾胃之氣,,方能獲得最佳療效。